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白昼的忙碌告一段落,写字楼的人们四散开来。灯光聚拢之处,各类本地特色小吃、游乐项目等吸引市民游客纷至沓来。晚餐配送高峰结束,外卖骑手涌入便利店、杂货店、宠物店等各类实体门店,和城市居民共同迎接多彩夜生活。
去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全面促进文化消费,加快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发展夜间经济”。不少地区纷纷出台相关举措,鼓励夜间餐饮、文化娱乐、旅游等活动,文旅市场复苏趋势明显。
4月5日,据美团数据显示,今年3月以来,平台上夜间到店餐饮订单量同比增长66%,休闲娱乐订单量同比增长89%。线上夜间消费同样火热,即时零售等新业态融合成趋势。超市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48%,商场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51%。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延时消费持续升温 街道灯光亮起来
夜间经济繁荣程度,通常被视为一座城市经济活跃度的晴雨表。商务部关于城市居民消费习惯的调查报告显示,城市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销售额的50%,20~29岁是夜消费的核心人群。
夜间经济涉及业态丰富、消费场景多元,各地已经探索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
北青报记者从多个商圈项目了解到,2023年,中粮·祥云小镇拟开展5次大型促进夜间经济相关活动,预计可达30场具体活动。北投购物公园将举办暖春市集;乐多港万达广场举办汽车游园会等内容,为北京消费者提供多样选择。
北京亮马河游船旅游开启长达6公里的航线,途径燕莎码头、蓝色港湾、红领巾公园等多处商圈、公园,包含多处光影、演艺等观赏项目。
“以前逛夜市就是去大排档,现在吃的玩的都有,还有演出看。”张柳骑着车下班,远远看到亮马河的五光十色,不禁发此感慨。
要发展夜经济,要有一定规模的消费人群,支持夜经济发展的集聚区,以及能驱动夜间消费的项目。今年以来,喷薄而出的消费需求、方便夜间出行的交通、完备的配套设施等,提前吹响了夜经济的号角。
新业态带来新场景 区域经济活起来
想让夜经济更便利,还要让更多主体参与进来,共同打造室内、室外夜间经济消费模式。各地除继续发展景区演艺、灯光秀等室外游览活动外,还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实体门店延长营业时间,提升夜经济的居民参与度。
近期,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北京市促进夜间经济繁荣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近期对全市“夜京城”特色消费地标、融合消费打卡地、品质消费生活圈进行动态评估。在北京夜经济3.0版政策之上,伴随更多打卡地的评选出炉,北京将呈现出多元融合、动静相宜、安全便捷的“夜京城”。
夜经济的发展不仅延长了消费时间,也进一步拓展了消费空间,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消费场景。美团数据显示,今年3月以来,平台上夜间休闲娱乐订单量同比增长89%。其中,洗浴中心订单量同比增长128%,轰趴馆订单量同比增长106%,KTV订单量同比增长71%。除传统的休闲娱乐场所外,主题影院、汉服体验馆、篮球馆等也成为放松的好去处。
传统的夜间消费更多是线下购物,如今线上购物也成为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调研数据称,65.7%的消费者会通过线上渠道进行夜间消费,包括线上点外卖,看剧、刷短视频、玩游戏等夜间线上文娱活动。
各地的市民能明显感受到,夜晚穿梭在街头的骑手越来越多,本地小店亮灯的时间越来越长。更丰富的消费选择、更便捷的消费体验、更火热的本地商圈,共同点亮了夜间经济。
北京一家便利店店主表示,开春以来,天气转暖,夜晚的订单也显著活跃起来,即时零售为小店生意带来了新的增量。“零食饮料、鸭货啤酒,天越暖销量就越好。我们是24小时营业的,夜里一两点都有不少人点外卖。”
美团数据显示,相比去年同期,平台上夜间超市外卖订单量增长48%,商场外卖订单量增长51%,鲜花和水果外卖订单量增速也在25%以上。从地区来看,四川省、广东省和湖北省夜间即时零售订单增长迅速,分别达到84%、53%和47%。
业内人士分析称,夜经济升温,是市民与本地实体店的“双向奔赴”。一方面,即时零售、社区电商等多种新业态融合发展,使得本地消费基础设施更齐全、服务更完善,更好地满足市民夜间“延时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更丰富便捷的消费体验,吸引更多市民夜间消费,带动小店增收,促进本地实体业态繁荣复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佳
编辑/崔毅飞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