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与火”
1983年《扬州日报》复刊后,一支由40多人组成的印刷团队成立,专门负责印刷《扬州日报》。当时的报纸都是用铅字印刷,过程大致分为铅块融化、铸字、拣字、排版、压版、铸版、印刷等一系列繁杂工序。那时的扬州日报社印刷厂分铸字、排版、照相制版、铅印轮转等多个车间,条件艰苦,铅印轮转车间内仅配备了一台由北京人民印刷机械厂生产的铅印轮转机。
每天傍晚6点,印刷团队中必须有一名工人准时到岗,将重重的铅块放入大锅中用火焚烧,使铅化开(俗称“化铅”)。夜里工人们等文稿出来后,需对照着排列好铅字。过去的排字车间里,摆着一排排高大的字架,从上到下分为无数个小格子,每个格子都装着一个汉字的铅字。在整个排字过程中,工人要保证又快又准。之后还要经过压纸型、浇铸铅板的工序。压纸型用的硬纸板是特制的进口材料,耐高温,不易变形;浇铸铅板需要先融铅水,铅字在纸板上轧出凹凸不平的字型后,工人将纸板装进半圆形铸板机,三四百摄氏度高温的铅水同时注入机器,与纸型相咬合,经冷却便成为一块拱形铅板,之后再将铅板装到轮转机上,这才开始印刷报纸。
(资料图)
“光与电”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延续多年的“铅与火”走向余晖,“光与电”的时代拉开序幕。随着印刷设备更新,印刷报纸从铅印转变为胶印,从铅字排版转变为激光照排。激光照排的出现使手工码字的铅排被计算机排版所取代,将压纸型熔铅制版变为激光照排出软片,极大地提高了出版效率。
随着激光照排技术越来越先进,工人们坐在电脑前敲敲键盘就能完成接版、排版等工作。报纸的电子版文件通过专线传输到电脑上后,通过发排机发排成胶片,然后经过晒版工序,再将其放入弯版机中,通过自动对准进行弯版,之后才可以进入印刷的相关流程。印刷前,要将弯好的报纸模板装在相应的印刷辊筒上,完成装版、穿纸等工作后,才能顺利开始印刷。
随着印刷设备不断更新,报纸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开始,《扬州日报》一直是黑白套红报,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张彩报才“出炉”。在印刷彩报过程中,工人们用到了色彩调配,之后从“单面彩”发展到了“双面彩”。
“数与网”
进入21世纪,报纸印刷的设备和技术不断更新,数字化程度逐步提高,现代化的印刷设备解决了字体倒立、照片花脸等问题。到了2010年前后,印刷人员使用的普通发排机已“升级”为CTP(ComputerToPlate)制版机,该机器省掉了过去的晒版程序,更加便捷。
除了印刷技术的与时俱进,《扬州日报》还实现了从纸上到网上的跃迁。2004年5月30日,扬州新闻网试运行,扬报人开始开拓网络传媒,将新闻第一时间传递给网民;2006年8月18日,《扬州日报》和报社下属的《扬州晚报》《扬州时报》实现由传统纸质媒体向数字媒体的跨越,《扬州日报》也成为省内地市级平面媒体中第一家开通数字报的媒体。2008年6月20日,扬州新闻网升级为扬州网。
2010年11月3日,扬州日报官方微博发出第一条“140字”微博;2013年8月12日,扬州日报微信公众平台试运行,每天清晨,小编都会精心选择重要新闻信息,推送至用户手机,以图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传递新闻信息。
“云与端”
2010年前后,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敏锐的扬报人又再次航向一片新蓝海。2015年12月28日,“扬州发布”手机客户端(APP)正式上线,实现了全资讯发布、全天候推送、全平台传播、全范围覆盖,是市委市政府重要的新媒体信息发布平台、扬州最权威的资讯集成平台、扬州第一智能互联平台和扬州掌上政务中心。
“扬州发布”手机客户端上线后,迅速成为政府部门发布信息、市民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平台,在历年市两会、重大节庆等活动的报道中一马当先,用户数和传播力屡创新高。随后,“扬州发布”又紧跟时代步伐,推出直播、短视频等板块,如今下载用户数已突破160万。
曾经,读者和新闻人隔着报纸和屏幕,无数次想象对方的样子;如今,只要指尖轻触手机,我们便可在“云端”抵达彼此。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